古代中国-欧洲交流史 Class4
中端丝绸之路
东段的形成
地理原因,中国人一般不往西域、北部迁移
通常南迁
沿长城区分 大约北纬 35 度
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对抗(中国、中亚、罗马都是)
向西边寻找同盟 南北对抗东西交通
汉代之前中原与西域的交通
西域定义
- 广义 玉门关外
- 狭义 新疆地区
殷商墓中出土于新疆
张骞西域凿空荷和
西汉与匈奴的战争
秦朝抗击匈奴 215BC 蒙恬率军守河套地区
西汉继承了秦朝的风格 (学大汉武立国)
汉初对匈奴的战争
201BC 刘邦率 30 万军队进攻匈奴,被困于平城白登山,武力驱除匈奴受挫
和亲政策(屈辱 缓和了匈奴的进攻)
约六十年修养生息 国力强盛
展开对匈奴的进攻
张骞两次出使西域
第一次目的: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
大月氏被匈奴从河套平原驱逐到伊犁(乌孙)、乌兹别克斯坦
被匈奴俘虏到匈奴 娶妻生子
八年之后趁着匈奴内乱到达乌孙、河中地区 找到大月氏
劝说大月氏失败 128BC 返回,绕过匈奴向南
河西走廊被捉 一年后返回
了解信息 参与霍去病卫青对匈奴战争 立功
第二次目的:联合乌孙共击匈奴
乌孙对汉友好,但新王刚立,政局不稳 送马两千(汉武帝认为是天马)
张骞出使西域对中西交流的影响
不止张骞,汉氏非常多
亲历诸多国家,并了解到了周边国家(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,即大夏,马其顿王朝余下部分)
了解了西域植物:
- 苜蓿 葡萄 核桃 石榴 芝麻 胡豆 黄瓜 大蒜 胡萝卜 (不太可能由张骞带回,可能由之后使节带回)
促成欧洲人经安息东来
丝绸之路贯通
扩过帕米尔高原,通向西方,完全不依靠西方
东段重要性高过西段
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经营
需要依靠中原王朝控制河西走廊
- 133BC
- 127BC
- 121BC 大规模进攻,匈奴王降汉
- 119BC
四次进攻河西走廊
酒泉:驻军处,霍去病将皇帝赐予的酒倒入泉中与士兵共享
慑服西域:李广利征大宛
楼兰、车师劫杀商人、使臣
汉派军杀楼兰王 打败车师
汉武帝要大宛马,大宛国杀汉使
汉武帝命李广利征讨,前后出师三年多,击破大宛国
汉设置亭障 建设兵营 正式统治西域
丝绸西传及在希腊罗马世界流行
丝绸很早就出现
2700BC 出现丝织品
公元前 16-11 世纪 发展桑树、丝、帛
丝绸西传途径
西汉时丝绸已经非常成熟
商人 关市(边关 用马换)
勒索 (匈奴) 和亲时一起送
使节馈赠
在希腊罗马流行
53BC 罗马入侵波斯 与安息军队战于卡雷 见到安息人的丝绸旗帜非常震惊
十年之后 凯撒用丝绸篷遮挡太阳 形成罗马贵族追求的豪华品
罗马元老院规定 男子不得穿戴丝装
罗马人认为是赛里斯人从树上采集下非常纤细的羊毛
六世纪中叶获得技能养蚕